去年肠胃紊乱去看医生,医生见面就问:

“最近经常发脾气吗?”

回去之后我收敛了我那臭脾气,每天保持好心情,慢慢发现,肠胃紊乱竟然不治而愈了。

可惜这不是鸡汤文,结局要是如上面的样板文一样美好,那我还写这篇文章干啥——事实是昨天我因为有些东西意见不合,差点和同事吵起来。

何为焦虑

适当的压力会让一个人有超乎平常的表现,真正损害一个人的,是压力带给人的负面情绪。焦虑就是其中之一。

不知从何时起,焦虑成了我的日常状态。我走路很快,即使是下班,我也恨不得能快点回家;看书时,没扫几眼就翻到了最后一页;bug解不出来,敲桌子踢椅子已是常态;即使是玩游戏,我也迫不及待地想看到结局,照抄攻略让游戏玩得索然无味。

所以,一天大部分时间里,我都眉头紧锁,行事匆匆。我看起来很忙,To-Do List很长很长。但能力时间有限,我没干成什么事情,却反过来让我越来越焦虑。这种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,焦虑终于变成了习惯,彻底放松自己已是奢望。

我为何如此焦虑

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单身代码仔,工作占据了我几乎所有的一切。我的工作为何让我如此焦虑?

未知的过程

我的工作没能改变世界,但其实也不像传言中那样子,会复制粘贴代码就可以了。很少人会真正嘲笑工作内容是日复一日盖章收费的公务员,但很多人却会从骨子里看不起程序猿——即使他们的工作过程没有模板可用。(虽毫无恶意,但中国的现实就是如此。)

扯远了。我的工作归根到底,就是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问题。而过程的不确定性,主要体现在:

  1. 解决手段的不确定:和大学不同,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,没有公式,没有模板,也没有参考答案,需要依靠已有的框架和资源,可能会有多种解决手段,也可能是无解。
  2. 时间的不确定:由于解决手段不确定,所以解决问题的时间,永远是一个未知值。一个熟练工人一天组装的零件数目,是可以通过经验值计算出来的,但我在工作中解决一个问题所需的时间,永远只能靠预估。从公司的角度看,预估的时间越短越好。

假如上面的说法过于抽象,我可以举例说说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:

  1. 浏览器联网速度落后竞争对手,需要在xx时间内赶超对手
  2. 程序启动时间太长,需要提高20%

这跟“高考多少人上一批重点”以及“销售额在今年年底前同比增长100%”,没有太大区别。

结果导向

在我的公司,“结果导向”有个更响亮的名称,叫做“战功”。

解决问题,算1;没有,算0。汇报的时候,解决问题的过程忽略不计;除了0和1之外,没有中间区间。

类似于两军交战,胜者为王败者为寇,你跟老大解释说,虽然我战败了,但“一血”是我抢的。你逗我呢!

结果导向是上级十分愿意看到的,因为上级在这个过程只需要出现两次:目标制定和验收结果。当然领导这么好当,那么人人都可以当领导了。责任链决定了职位越高,责任越大,风险越高,受结果导向的影响越大。而像我这种小喽啰,则是结果导向最直接的执行者。

结果导向,应该是很多成熟的公司最基本的原则之一。而生活中类似于“幼儿园为了保证出勤率给孩子喂药”之类的,则是结果导向走向极端的反面教材。

KPI

上级保证自己不受结果导向拖累,会采取过程验收等一系列手段来保证结果符合预期。而压在下属头上的,则是KPI。

KPI说到底,就是过程和结果的结合。突然想起大学的旧业——信号与系统,其中,系统的定义如下图:

KPI和系统是很类似的,说白了就是已知的输入量——公司和个人条件,在系统——各类可控指标的约束下,预期获得定量的输出——结果。信号传输中,可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干扰——就如项目和个人的变故等等,但是除非有特别大的噪音干扰,结果依然是可控且量化的。

自从进入职场,我就深深背上了KPI的包袱。但凡“人性化”点的公司,都会说不唯“KPI”是论。但问题是,年终加薪评奖金,拿什么做依据。不以KPI结果做依据,到底是对谁的不公平。

过程和结果的矛盾

这就是我焦虑的来源。

过程未知,结果却是确定且量化的,这其中的矛盾,如何能解。

所以每一次接到任务,我总会想:

“我去,连个现成方案都没有的问题,让我怎么解决?”

“纳尼,这么多的细节还没确定呢,两天内搞定?”

任务完成到一半时,我会担心:

“这时间都过去一半了,连个皮毛都没摸到,KPI要扣分了。”

完成任务时,本想可以舒口气了,结果:

“之前的任务完成得很好。对了,有一个比较紧急/复杂的东西,想让你来搞一下。是这样的……”

“……”

缓解焦虑

安于模板化的工作,确实是解决焦虑的最好手段。但我希望自己的未来还能有更多的可能,那么遇到这些工作的挑战,就只能算是工作的常态吧。

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了,但缓解则稍微可行。

我现在正尝试着一些手段,疗效未知,不敢多言。若以后有机会补全此章,那时的我一定是快乐且坦然的。